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蝶恋花晏殊_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zmhk 2024-09-23 人已围观

简介蝶恋花晏殊_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蝶恋花晏殊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蝶恋花晏殊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1.蝶恋花晏殊2.晏殊蝶恋花3.蝶恋花晏殊思想感情4.紧急:《蝶恋

蝶恋花晏殊_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蝶恋花晏殊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蝶恋花晏殊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蝶恋花晏殊

2.晏殊蝶恋花

3.蝶恋花晏殊思想感情

4.紧急:《蝶恋花》 晏殊 的背景

5.蝶恋花 晏殊诗意,它是诗还是词

蝶恋花晏殊_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蝶恋花晏殊

       晏殊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品广受欢迎,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蝶恋花》。这首词描写了一对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情节曲折,感人至深。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词,并探究它背后的故事。

       词的背景

       《蝶恋花》的词牌是“满江红”,这是一首很有名的曲子,早在唐代就有人作词。而晏殊的这首词,则是在他与情人的相处中所创作的。据传说,晏殊与他的情人相恋多年,但因为种种原因,两人的关系并不顺利。晏殊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便写下了这首《蝶恋花》。这首词的名字,也正是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词的内容

       《蝶恋花》的词牌是“满江红”,这是一首很有名的曲子,早在唐代就有人作词。而晏殊的这首词,则是在他与情人的相处中所创作的。据传说,晏殊与他的情人相恋多年,但因为种种原因,两人的关系并不顺利。晏殊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便写下了这首《蝶恋花》。这首词的名字,也正是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词的解读

       《蝶恋花》的词牌是“满江红”,这是一首很有名的曲子,早在唐代就有人作词。而晏殊的这首词,则是在他与情人的相处中所创作的。据传说,晏殊与他的情人相恋多年,但因为种种原因,两人的关系并不顺利。晏殊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便写下了这首《蝶恋花》。这首词的名字,也正是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结尾

       晏殊的《蝶恋花》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词,它深刻地描绘了一对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这首词不仅表达了晏殊对情人的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情冷暖。尽管时光荏苒,但《蝶恋花》这首词却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它的美丽与悲凉,令人动容。蝶恋花晏殊,这首词不仅是晏殊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晏殊蝶恋花

       译文如下:

       曲折的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飘拂着金**的柳丝。是谁在拨弄装饰着罗钿的筝柱,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满天飘拂着游丝和柳絮,红杏正在开放,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那温馨的梦境,再也无法寻觅。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

       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

       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

       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

       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

       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

       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

       (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

       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

       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

       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

       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

       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

       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

       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

       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

       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

       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

       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

       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

       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

       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

       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

       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

       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

       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

       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

       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

       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

       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

       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

       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

       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

       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

       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

       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

       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

       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

       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

       “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

       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

       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

       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蝶恋花晏殊思想感情

       爱情的短暂与美丽

       晏殊蝶恋花,是一段美丽而短暂的爱情故事。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浪淘沙·北岛》。而蝶恋花,则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们喜欢在花丛中飞舞,寻找自己的伴侣。

       晏殊与蝶恋花的故事

       晏殊年轻时,曾与一位名叫王仙芝的女子相恋。王仙芝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容貌如花般绚烂,让晏殊为之倾倒。他为王仙芝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作,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热爱之情。

       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晏殊的父母反对他们的恋情,因为王仙芝的家世并不如他们家好。最终,晏殊只能无奈地与王仙芝分手。

       但是,晏殊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他在花丛中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就像蝶恋花一样。蝶恋花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们喜欢在花丛中飞舞,寻找自己的伴侣。晏殊也像蝶恋花一样,在花丛中寻找自己的爱情。

       操作步骤

       1.找到一片花丛。可以选择在公园、花园或者山林中寻找。

       2.静静地站在花丛中,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和气息。

       3.等待蝴蝶的到来。蝴蝶喜欢在花丛中飞舞,寻找自己的伴侣。耐心等待,相信自己的灵魂伴侣会出现在这里。

       4.与灵魂伴侣相遇。当你看到一只蝴蝶停在你的手上或者肩膀上时,那就是你的灵魂伴侣了。你们可以一起飞舞在花丛中,享受爱情的美好。

       结尾

       晏殊蝶恋花,是一段美丽而短暂的爱情故事。晏殊像蝶恋花一样,在花丛中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他的爱情虽然短暂,却是如此美丽。我们也可以像晏殊一样,在花丛中寻找自己的爱情,享受爱情的美好。

紧急:《蝶恋花》 晏殊 的背景

       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如下: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百度百科——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蝶恋花 晏殊诗意,它是诗还是词

       在解释这首词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深获真宗的赏识而赐同进士出身。后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尽阅秘阁藏书,学问益博。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宋史》本传载曰:“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槁(应高上木下)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继位后,更加信任他,历居要职。庆历中,更晋官至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文武二职的宰相)。一年后罢相,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出任颖州、陈州、许州等地的地方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仁宗虽亲临丧事,但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仁宗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高才硕学,识见过人,知人善任。1027年,他留守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时,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于是“大兴学校,以教诸生。”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吸引贤才,当是时,四方求学者咸集,其后显身于场屋与朝廷的,大多出于此。除范仲淹外,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历史名臣,都出自他的门下。一时间把五代以来荒废已久的教育事业很快地振兴起来,一方面为国兴学,并且另一方面也为国养才和储才。

       除了在教育上有所改革外,《宋史》也提到两件事显示出他的高超识见。本传说:“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另一事是:“陜西方用兵(指西夏寇边),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足见他真是识见超群,文武全才。

       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能诗善词,文章瞻丽,四六文、书法无不工。《宋史》本传说他“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现尚存世为《珠玉词》及清人所辑的《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仅存残本。

       他的词风继承五代,深受冯延己的影响,工于造语,写景言情均属上乘。一般评论认为他的词作内容贫乏,这是很不公允的。因为词在当时仍以写景抒情为主调,一直到了范仲淹才开始将边愁融入词作中,但也未能蔚以成风。冯煦《蒿庵论词》说得比较平实。“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要而言之,他在宋词的地位是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上,并对欧阳修、晏几道有一定的影响。他一方面吸收了《阳春集》的清丽蕴藉,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花间集》的浓艳纤巧,足见他在取舍之间从而形成自己特定的词风,论者誉其“导宋词之先路”,诚为恰当的评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出晏殊当时内心的悲痛。西风之凋碧树正充尽地道出那离别对他生命的冲击。有趣的是叶嘉莹女士却有完全不同的了解。叶女士在她的《嘉陵谈词》书里《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境界》一文中说:“在台湾,四季无鲜明之变化,此三句词所表现之境界颇不易体会得到,而在大陆的北方,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草木的黄落变衰是一种极其急促而明显的现象。长林落叶,四野风飘,转眼间便显示出天地的高迥。新寒似水,不仅侵入肌骨,更且沁人心脾。偶尔登高望远,一种苍茫寥廓之感,会使人觉得爽然若所失。”显然叶女士未读懂此处以树喻人之词旨!我出生于广州,成长于南中国的香港,在台湾读大学。大学时期对她的说法信以为真,后来长期居住在纬度极高的北欧始知其不然!每年的观察,都没有发现西风一夜之间凋碧树的现象,而是渐进式的。显然晏殊只是透过文学的手笔借树以喻人,说出自己内心的冲击而已!叶女士花了这么多华丽的辞藻去解说,正显示出她未正视晏殊内心之真实感受!

       在她同一书中,有《大晏词的欣赏》一文,见解则更是新奇,她把晏殊归类为“大晏乃是一个理性的诗人”。在该文里,她说:“一般说来,诗人的性格可大别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成功的类型,而另一种则是属于失败的类型。属于成功的一型,就性格而言,可以目之为理性的诗人,而属于失败的一型,则可目之为纯情的诗人。”这种说法显然犯了两重错误。第一是哲学术语的滥用。第二是用成功型与失败型去区分诗人的“性格”为两种类别显然不合常理。假如以这观点再跟诗人的事业成功或失败产生一个必然的关连则更牵强。因为事业成功的诗人并不能保证其它方面就无挫折,尤其像感情一类的波折!这就会引致悲伤。而事业失败的诗人,也可能会在其它方面有所获,这就会引致快乐。并且,我们只能说某种某种的性格较易导致成功,或某种某种的性格较易导致失败等。而相反地用成功型或失败型去说一个人或诗人的“性格”则未之或闻!再由此进一步去推演出“理性的诗人”与“纯情的诗人”就更缺乏说服力了。至于理性一辞,依康德,可划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前者是理性的思辨使用,后者是理性的实践使用。不知叶嘉莹女士采取那一种?还是另有其它?显然,叶女士作这种区分受到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诗人区分为“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的误导。她在该文中也承认这一点。现在就让我们检查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说法。《人间词话》里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深则材料越丰富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李后主是也。”

       首先我愿意指出王国维先生这一段话有两点错误。第一、《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根本就不是诗人,更不是什么所谓的客观之诗人,他们是小说家。小说家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创作小说当然是有利的条件之一,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看是写那一类型的小说。我看不出吴承恩、曹雪芹与诗人或客观之诗人有什么关系。第二、是哲学术语的滥用。“主观”、“客观”可以这样随意使用?是知识论的还是形上学的抑美学的使用?王国维先生没有界定。在《人间词话》里也就使用了一次而已。我们同情地了解他的上下文,可知他无非主要想说明“抒情”与“写实”各有不同的偏重罢了,何事于主观、客观?难道真的加上一些高来高去的哲学术语就更引人入胜或增加说服力?显然,叶嘉莹女士未经批判地将王国维先生的“主观之诗人”发展成“纯情的诗人”,而将“客观之诗人”发展成“理性的诗人”。她更把晏殊归类于“理性的诗人”之列!并据此把晏殊的一些作品作出了符合她的设定下之奇特解释。像晏殊的《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惜眼前人。”同样的一句“不如怜惜眼前人”,在晏殊的《玉楼春》又出现了。“不如怜惜眼前人,免使劳魂兼役梦”,依我的了解,晏殊深切地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珍惜对方(可能跟《蝶恋花》里说的是同一个女孩子!)现在徒然地哀叹山河远隔,落花风雨,以及弄得现在魂劳梦役的,这又何补于事?为什么非要等到眼前的人真正地离他而去了他才会真正的觉悟?他才觉察出这是何等的愚昧?我想他心头里一直发出的话就是:“何必当初!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叶嘉莹女士却有完全不同的意解。由于她认定了晏殊是“理性的诗人”,所以她在同一文中如此解释说:“如满目一句,除念远之情外,它更使读者想到人生对一切不可获得的事物的响往之无益。落花一句,除伤春之情外,则更使人想到人生对一切不可挽回的事物的伤感之徒劳。至于不如怜取眼前人一句,它所使人想到的也不仅是眼前的一个人而已,而所该珍惜把握的现在的一切。而大晏在另一首玉楼春词中也曾有句云:不如怜取眼前人,免使劳魂兼役梦。由此一句之重复使用,我们更可以体认出来大晏之所屡次提到的眼前人,实在只是表现了大晏的一种明决的面对现实的理性。”确然无疑地,叶女士是先预设了一种看法,再由这种看法去解释晏殊词的内容,才会产很像晏殊变成了理性的诗人后,他的悲痛也变成了是理性的了。有理性的悲伤吗?叶女士在同一文中如此说:“我以为在正中的伤感中,有着执着的热情。在六一的伤感中,有着豪宕的意兴。而在大晏的伤感中,所有的则是一种旷达的怀抱。”固哉!这真是深文罗织啊!读晏殊的《蝶恋花》,相隔整整九百多年,他真实的伤痛,我仍能体切地感同身受,而叶女士在其所谓的“理性的诗人”的导引下,竟漠视别人的悲痛也如此!这正显示出她从未理解以树喻人之词旨实彰彰明甚。肯定地,理性的诗人是子虚乌有的。那么,你认为世界上会有客观之诗人吗?他又是谁?

       (注):晏殊另一首词《采桑子》如此写:“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眬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手法与此相似,显然脱胎自李后主。

       生出如此异于正常的理解!

       《蝶恋花》是词牌名。

       《蝶恋花》是宋代文学家晏殊的词作。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晏殊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此词写深秋怀人。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好了,今天关于“蝶恋花晏殊”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蝶恋花晏殊”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