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舍生取义的故事_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故事
zmhk 2024-05-08 人已围观
简介舍生取义的故事_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故事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舍生取义的成语故事2.有关舍生取义的故事有哪些?3.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舍生取义的成语故事
2.有关舍生取义的故事有哪些?
3.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哪些?
4.舍生取义成语故事_成语“舍生取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舍生取义的成语故事
舍生取义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晋国有六大家族,分别是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这六家你打我我打你,先是范氏、中行氏灭亡,再以后是韩、赵、魏灭了智氏,也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晋阳之战”。 如今单说这期间有一个刺客,虽然不是王侯公卿,也不是什么推动历史进程的大人物,几千年来却一直以舍生取义的精神为老百姓称赞。那么这位是谁呢?他就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悲情英雄——豫让。 豫让最初在范氏家族当门客。所谓门客,就是当时的大族世家养一些人,平时也不做什么事,到了需要的时候,就要这些人出力卖命。门客分上中下三等,下等门客就是管饭,过年过节发点过节费什么的。中等门客吃饭有鱼肉,出门有车,待遇要好一些。至于上等门客,是要参与大事的,也就是心腹了。 豫让在范氏那里挺不招人待见的,当他是下等门客,一日三餐倒不愁,不过始终不见重用。豫让不想这么碌碌无为一辈子,就跳槽到了中行氏的门下。中行氏对他还不错,把他提到了中等门客,生活方面好多了,但是豫让待了两天还是不满意,又走了,就到了智氏门下。 当时智氏是晋国最大的势力,家主智伯慧眼识人,见到豫让好生恭敬,直接提拔为上等门客,凡有大事都要找他商量,把个豫让感动的,决心辅佐智伯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很不走运,当豫让出外办事的时候,智氏家族被韩、赵、魏三家联手给灭了。 灭就灭了吧,反正春秋时期谁厉害谁就是老大,但是赵氏家主赵襄子办了一件糊涂事,不但把智伯的头颅悬挂在城头示众三日,还扬言要把这头颅做成酒杯,用来喝酒赏月!这话传到豫让耳朵里,他想,智伯把自己当个人看,这个仇一定要替智伯报了! 再说赵襄子,那是春秋时期了不得的人物,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也就是奸雄一个。他以少胜多灭了智氏,也担心复仇,随身总带着一群侍卫,连吃饭睡觉都不离开。 这一天,赵襄子上厕所,到了厕所外面,隐隐看到里面好像有人影。他这人疑心大,就让侍卫进去看看是什么人。侍卫们进去,很快带出个脏兮兮的大汉来:“启禀主公,这人是个清厕工。”赵襄子利目一扫,看见大汉袖筒里有反光,立即大喝一声:“给我搜身!” 这一搜就在袖筒里搜出一把匕首。不用说,大汉就是豫让了。他见事情败露,知道很难活命了,就破口大骂赵襄子的残暴。赵襄子听了几句就明白了:“你是智伯的门客豫让啊,想不到智氏一族后人那么多,却没有一个敢来的,反倒是你一个小小的门客有这般胆识!”停了停,他又说:“我敬你是一个义士,就不杀你了,你走吧。” 这话把豫让说愣了。不杀我?哪有这种好事啊。不过看上去赵襄子不是开玩笑,于是他对赵襄子深施一礼,说:“感谢您的不杀之恩,不过这个仇我还是要报的。”说毕扬长而去。 赵襄子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他知道眼下虽然灭了智氏,可是韩氏、魏氏也不是省油的灯,需要时时提防,这就需要大量充实自己的人马。他放了豫让,是给侍卫以及所有部下看的:看见没?我是多么尊重讲义气的人呐,就连刺杀自己的人也能放过,你们也要对主公我讲义气,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过放归放了,他可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让侍卫画了豫让的画像,传给大家看,让他们都小心这个人。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干脆派人监视起豫让来,看看他每天都在做什么。 这时候豫让住在朋友青平家里,赵襄子虽然没抓自己,却来了个全天候监视。就连上个厕所,都被人从外面偷窥。豫让一想,这还怎么报仇啊,看来只能使出非常手段了。某一天夜里,豫让离开朋友家,失踪了。青平连忙去街上找,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当时春秋时期的城可不大,青平直纳闷,豫让这是藏哪里了? 其实,豫让还在这个城里,他知道要避开赵襄子的耳目很难,就穿了一件乞丐衣服,把生漆涂到脸上手上。生漆可是有毒的,没多久皮肤就溃烂了,好好一个人变成了人见人厌的乞丐。 外貌改变了,可声音变不了,豫让装乞丐乞讨的时候,难免要说话。这一天,路上遇到朋友青平了。青平听出了他的声音,也不管豫让身上有多脏,就去抓他的手。豫让慌忙躲闪,可是没躲开。这时青平就说了:“像你这样的人,我知道劝也是白劝,可是也没必要残害自己的身体啊。你可以假装归顺赵襄子,近身的时候突然杀掉他不就行了吗?” 豫让说:“那不行,我杀赵襄子是为了一个义字,如果假装归顺再出手,那我就不是义了,对赵襄子就是欺骗。你不用多说了。”青平还是不肯撒手,豫让甩脱他就跑了。 这时豫让又想,自己的声音既然能被朋友听出来,那么赵襄子的人也能听出来,他就用了一招狠的,吞火炭!把烧得通红还带着火苗的木炭吞下去,那是什么滋味?但豫让坚持住了,他成功地毁掉了自己的嗓子,虽然能说话,但是彻底哑了。 这一番努力不是白费的。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骑着马,后面跟着一队徒步行进的侍卫从赤桥经过。豫让埋伏在桥下的洞里,怀抱着长剑静静等候。这一刻,他想起了把自己当个人物看的智伯,想到了长达数月的隐忍。 来了!马蹄声碎,像敲在豫让的心上。近了!他握紧长剑,手上青筋暴起。到了!豫让如猛虎般跃起——刺出——收剑——呆住。他发现骑马的人只是一名侍卫,赵襄子步行随后。 历史结结实实地跟豫让开了一个玩笑。当赵襄子骑马来到赤桥前,他的马怎么也不肯前行。一向疑心过重的赵襄子就下了马,让一名侍卫骑上过桥。于是,豫让的致命一击成为烟花泡影。 豫让呆呆地看着腹部遭到重创的侍卫倒在地上。赵襄子看着豫让,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恨,为什么明明放过这人一马,还敢再次前来;他敬,好一个为主报仇的义士,让他这颗奸雄的心也为之颤抖;他悲,这种人物为何不是自己的麾下,不然何愁大业难成? 此时,众侍卫已把豫让团团围住,就要万刃分尸。豫让微微闭目,面带悲愤。这时赵襄子一举手,说:“慢!豫让我问你,你跟过范氏,跟过中行氏,最后跟智氏,可你从来没有给范氏和中行氏报过仇,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替智伯报仇?”豫让笑笑:“很简单,因为他把我当个人物看,我就用人物的行为来报答。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啊!” 赵襄子被他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他沉吟半晌,决定再次放过他,不由说:“豫让,我就再——”这时众侍卫大声呼喊:“主公,他不但连续行刺,还杀伤了我们的人,这个人不能放!” 赵襄子闻言有点犹豫。反倒是豫让分外从容,他轻轻坐在地上,说:“我已经尽了力,仇却未报,活着有什么意思?请您把外袍赐给我吧,我要砍上三剑,以便对死去的智伯有个交代。” 赵襄子的手有些抖,不过还是脱下了袍。豫让举剑连砍三下,大笑三声,又大哭三声,然后拔剑自刎。 这就是悲情英雄豫让,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难以湮灭的人物。他的舍生取义,他的士为知己者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该文章《成语故事《舍生取义》》来源于出国留学网,网址:/a/3245956.html
有关舍生取义的故事有哪些?
舍生取义的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成语出处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的义士豫让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他乔装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成粉饰墙壁的人,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了。
后来豫让又用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作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
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大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释放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
豫让也被赵襄子的话感动,他请求赵襄子把袍子脱下来,自己在赵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了。他舍弃了生命,只为报答朋友的恩义。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哪些?
舍生取义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它代表着为了正义、信仰或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岳飞抗金”。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忠诚于国家,勇敢抗击金国侵略者。在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情况下,岳飞仍然坚持抵抗,带领岳家军屡次取得战斗胜利。然而,由于奸臣秦桧的陷害,岳飞被诬陷谋反,最终被处死。临刑前,岳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复兴的信念。 除了岳飞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英雄人物也表现出了舍生取义的精神。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杨靖宇为保卫祖国,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数日,最后壮烈牺牲。又如,在解放战争时期,***员刘胡兰因拒绝出卖同志而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15岁。 这些英雄人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舍生取义的精神,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信仰而奋斗。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舍生取义成语故事_成语“舍生取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1、伯益、叔齐
伯益、叔齐是商汤时期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位皇子,可他们两人倒也有趣,争着不愿当囯君,放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鸾位不坐,逃到山里做起了隐士。周武王伐纣时,兄弟两人倒也曾出山力劝武王切不可违了臣对君应有的“忠义”二字,未果的情况下便再度入山,武王定了天下后,兄弟二人终日以野菜为食,不食半点周粟,后饿死山中。
2、文天祥
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
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4、吉平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舍生取义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的义士豫让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他乔装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成粉饰墙壁的人,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了。
后来豫让又用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作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
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大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释放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
豫让也被赵襄子的话感动,他请求赵襄子把袍子脱下来,自己在赵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了。他舍弃了生命,只为报答朋友的恩义。
舍生取义成语故事_成语“舍生取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释义
舍:放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要维护公正合理的道义。
用法
“义”字的含义后来变得十分广泛,包括科学真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民族精神、个人气节等等。成语用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而宁愿牺牲生命。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成语故事
《孟子·告子上》中有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名轲)的一段论述: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珍视的,但当它们不能同时保全时,我宁可舍弃宝贵的生命来维护至高无上的道义。悦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但孟子没有止于这一常情,而是把仁义礼仪看得高于生死,赋予了人的生命以新的价值。孟子的这一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儒家学说
孔子与孟子都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仁”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它的涵义是美德与善意。孔子将它解释为“仁者爱人”。他认为,君臣父子各有纲常,人人都应守自己本分,社会也将井然有序。儒家思想为后世历朝统治者所推崇,对中华思想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好了,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舍生取义的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