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齐太史秉笔直书_齐太史秉笔直书故事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齐太史秉笔直书_齐太史秉笔直书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齐太史秉笔直书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齐太史秉笔直书的问题。1.不怕死的太史简介2.秉笔直书的拼音3.古代有哪些忠于职责的故事4.冒死记录到底怎么回

齐太史秉笔直书_齐太史秉笔直书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齐太史秉笔直书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齐太史秉笔直书的问题。

1.不怕死的太史简介

2.秉笔直书的拼音

3.古代有哪些忠于职责的故事

4.冒死记录到底怎么回事

5.能概括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

齐太史秉笔直书_齐太史秉笔直书故事

不怕死的太史简介

       不怕死的太史: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杀了。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 伯记录这件事说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却不从,他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他照实记录在竹简上,夏五月,崔杼谋 杀国君光,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也是 照实记录,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的问你难道没看到你哥哥的下场吗,你不怕我把你也杀了吗太史仲面不改色。

       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吩咐手下把 他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 生气,心里却很恐慌。

       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他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习性名。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入尽了本分,然后死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

       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只好作罢。太史季回来的路上碰见南史氏迎面走来。

       南史氏对他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 南史氏才放心回去了。

扩展资料:

       古代的史官制度,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力量.《孟子·滕文公下》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的是史书对大臣的制约作用,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则进一步引董仲舒的话说,《春秋》还是“贬天子”的著作,说明史书对国君同样是有制约作用的。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天地间正气的表现之一.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了一种誓死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

       齐太史的故事见之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齐国的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视死如归,这是用鲜血换得的史书上的真话,以及伟大的直书实录的史学传统。

       百度百科—崔杼(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的拼音

       文/荆棘鸟

       文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之前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如今本着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才不断穷追,慢慢领会。本文就普及一下有关“在齐太史简”,知其意思的读者请移步,当然也欢迎指正,共同学习。

        前人发明笔纸之前,人们用刀子在新砍的青竹片上刻字,竹片会冒水就像在流汗,叫做“汗青”,古人记载历史当然用刀刻于竹上汗青理所当然就象征书籍,也象征历史。所以有诗词流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代的史官地位相当独立,依照史观的判断记载历史事实。有一个名词:曲笔,这是孔子“为尊者讳 为亲着讳,为贤者讳”的主张。就是对上述某些人,有不成体统的话若照直按真相“直笔”记载,会不恭敬,就有所隐瞒,歪曲着说,也就是历史的谎言吧,专有名称:曲笔。

        本来,史官记录国家内政外交,记载君王统治一举一动,只为当作一面镜子留给后人看。统治者尊重史官遵守制度,忍住不看史官当时所书,才有历史真相流传千古。史官遇上意图掩盖或千方百计篡改历史的君王却义不容辞执意直笔,那史官会被斩草除根,项上人头落地搬家。

        春秋时,齐庄公名光与大臣崔杼之妻棠姜私通。崔杼得知,便设计杀了庄公,之后与晏婴、庆封等大臣立了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崔杼担任右相,庆封任左相。

        崔杼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但难免惧怕弑君之罪被史官录于史册,落千古骂名。

        于是下令传来专司记载史事的太史伯,意图让他“曲笔”:“昏君已死,你就写他是患病而亡。你如果照办我一定厚待你,否则,休怪我不客气!”说罢,崔杼便脸露杀气拔剑在手。

        太史伯并不理会崔杼威逼,抬头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直笔”挥就。崔杼接过递来的竹简,只见赫然几个字“崔杼弑国君光。”顿时火冒三丈,说一不二,果然挥剑杀了太史伯。一位不愧对职责刚直不阿的史官倒在黑暗专治势力之下,可悲。

        太史伯家中还有三个弟弟。

        按当时惯例,史官是世袭。于是,崔杼又召来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你哥哥竟然不听我命令,已被处决,今后由你接任史官一职。”他指着血泊似冒着热气的太史伯的尸首,凶恶地逼迫威胁:你就写庄公病死,不然,你的下场也一样。

        只见太史仲从容地摊开竹简,提笔书写“崔杼弑国君光。”崔杼没料想太史仲并不慑于*威而从命,顿时怒不可遏,断然拔剑,杀了太史仲。又一位正直不屈的史官命丧暴力专权,可惜。

       接着崔杼将太史的三弟太史叔召来,凶狠地恐吓:“你两个兄长都死了,你该知道他们死于何故吧,难道你也不惜命吗?如果想留活路,就听我的,写庄公病死。”

        兄长尸骨就横陈眼前,再面临手握生杀大权的崔相国,太史叔含悲忍愤,却不露丝毫畏惧,早已有了主心骨:杀不杀由相国你说了算,写不写可由我史官的职业道德决定,他坦言相告:“按事实真相,秉笔直书,乃史家天职。与其失职,倒不如去死。”仍照直记载:崔杼弑庄公。

        崔杼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将太史叔碎尸万段才解了心头痛恨。不屈不挠凛然以命相搏的史官因抵抗独断专行的崔相国而献身,可叹。

        随后崔杼令太史叔小弟太史季补缺史官,也是一番威逼利诱。面对一言不合会草菅人命的崔杼,太史季不卑不亢依然平静以待,摊开竹简一挥而就,还是那几个字:崔杼弑庄公,递给崔杼。

        面对太史季坦然自若一副慷慨赴死的决然神情,也许被他的凛然正气怔摄,崔杼一下没脾气了,无奈地重重叹口长气,心知这些硬骨头史官真是斩杀不绝啊,爱怎么写由你了,随便你怎么写好了,我解了夺妻之恨手刃仇人,谁叫这仇人是国君呢,弑君之恶名看来算是背上了。

        于是崔杼偃旗息鼓放下屠刀,终于饶过了宁折不弯的太史季一命,可喜。

        我们不禁要想,万一,崔相国这一次索性把史官四弟也赶尽杀绝,又会是怎样的结局?

        其实,齐太史只是北史氏,齐国还有另一个史官南史氏,他推断太史季不屈从崔杼,命将不保,立即准备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完成使命,将崔杼弑君真实载入史册,连忙抱着竹简匆匆赶来,见太史季已据实记载,才安心而返。

        于是史书上便留下确凿可信的史料:“齐庄公六年,崔杼弑庄公光……”。

        不久,崔杼与庆封曾为共同目标结成同盟的两位相国,不可避免为了权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斗争。公元前546年,庆封灭了崔杼一家,掌握了朝政,发生了新的一轮政权更替,这都是后话。

        而齐太史兄弟以及南史官秉笔直书,坚持真理的事件也青史留芳,被后世历代传诵,尤其是众史官采用人海战术,前赴后继,不畏强权,遵从职业操守的浩然正气在当下更让人深感折服。

古代有哪些忠于职责的故事

       秉笔直书(拼音:bǐng bǐ zhí sh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秉笔直书(秉:持,握住)指拿起笔不加隐讳地径直写出,多用于形容书写史实不隐晦。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

       成语寓意: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为了维护记录历史的直书实录传统,为了对历史和后代负责,齐太史们前赴后继,不畏强暴,大义凛然,不惜以身殉义,视死如归,成为史上秉笔直书的著名范例。齐太史们宁死也要真实记录历史,维护历史真相的壮举,体现了优秀史官们对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不懈追求。?

       齐太史秉笔直书的事迹不仅彪炳史册,更给后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永远鼓励着人们实事求是,勇敢地去追求、坚持真理。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并非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轻如鸿毛,而是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恪尽职守,维护自身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每个从业者,不论是从事何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可以说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者的立身之本、成功之源,更关系到所从事行业的形象和利益。

       因此,遵循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对待工作对待生活,都要心存敬畏,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媚俗、不畏强权,勇于担当,敢于坚持。

冒死记录到底怎么回事

       齐太史秉笔直书

       齐国的大臣崔杼弑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就杀了齐太史。太史的二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弟弟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

能概括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上有籍可考的最早一起屠杀史官的事件,发生在齐庄公六年(前548年)。齐国重臣崔杼的老婆棠姜,容貌美丽,被国君庄公姜光看上,两人眉来眼去,勾搭成奸。姜光常常趁崔杼外出时跑到他家与棠姜私会,并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崔杼发现后,愤怒异常,遂设计杀死了姜光。

       姜光虽然因与大臣的老婆通奸而被杀,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于是齐国的太史对这一大案做了记录日:“崔抒弑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也杀了。太史的弟弟接着照写,崔杼照杀不误。结果太史的二弟仍然接着照写。远在外地的南史氏听说崔杼连杀两位史官,也毫不畏惧地拿着简册赶往都城,准备照写。崔杼见如此杀下去,不但不能掩盖自己弑君的事实,反而罪过更大,只得罢休。

       齐太史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直笔写史的精神,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文天祥《正气歌》列述正气12例,开篇第一例便是“在齐太史简”。但崔杼为隐恶而乱杀史官,却给后世史家造成精神上的威胁。可以想象,崔杼如果将手中的屠刀一直挥将下去,写史的人再多,终有被斩尽杀绝的时候,而历史的真相,也将被彻底掩盖。于是春秋时期的一些史家便开始采取口传史实的办法,或是多用“曲笔”以避祸。

       司马迁评论《春秋》、《左传》说:“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由此可见,即便是头号圣人孔丘先生在编纂《春秋》时,对于权贵的所作所为,也只能用口头传授的方式传递史实。这种史实往往传出几种说法,结果给后世的史家、学者带来很大麻烦。

       崔杼只是一朝的大臣,就可以滥杀史官;作为一国之尊的皇帝,杀起史官来就更不在话下。继崔杼之后,两眼盯着史官,动辄审查、篡改史书的皇帝不乏其人。

       东晋中叶,大司马桓温专权。桓温自恃威势,素有篡位称帝之心,曾抚枕慨叹:“男儿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兵五万北伐前燕,在枋头(今河南省淇县东南)遭燕军突袭,晋军大败,死伤三万余人。参军孙盛写了一部晋代史书,取名《晋阳秋》,书中如实记录了桓温在枋头吃败仗的经过。桓温这时权势正盛,废皇帝司马奕为海西公,立司马昱为帝(简文帝),紧锣密鼓地为篡位作准备。他看罢此书,大为恼怒,因孙盛已告老还乡,他便威胁孙盛的儿子孙潜说:“枋头一战固然失利,但决不像你父亲所写的那样。如果这部史书得以流传,将关系到你孙氏一门的存亡。”

       孙潜连忙叩头谢罪,说一定请父亲删改。哪知孙盛生性耿直,不畏权贵,不但不接受儿子的请求,还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诸子见老爹态度如此强硬,都跪在他面前叩头哭泣,求他为一家百余口人的性命着想,删改《晋阳秋》。没想到孙盛更怒,又大发了一顿脾气。儿子们见劝说无效,便瞒着老爹,把书中犯忌之处偷偷作了删改。

       孙家一场灭门大祸终于得免,而桓温也如愿以偿地掩盖了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哪知孙盛早有预见,事先将《晋阳秋》的定本抄写了两部,寄往前燕收藏。后来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广求异闻,从辽东得到了这部书稿的原本,桓温篡改历史的企图终于未能得逞。

       前秦皇帝苻坚,其父苻雄早亡,其母苟太后年轻寡居,与将军李威私通,且闹得众所周知,致使苻坚的出身不明。史官也记下了苟太后的风流韵事,并称李威有“辟阳之宠”。苻坚身为一国之主,身世居然有问题,当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生怕史官照录其母与李威的关系,给他留下不可抹去的“污点”,便不顾制度的规定,调阅起居注和史官编修的有关著作,发现其中果然有关于其母和李威私通的记录。他既羞惭又恼怒,下令将这些记录和史稿全部焚毁,并且要拿史官治罪。因负责编修史稿的赵泉、车敬等人已死,才未造成一场屠杀。由于原始资料已经烧掉,后来史官只好重新搜集资料,补写这段历史,但有关史实已十不得一,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无法解开的谜团。

       曾经做过史官的韩愈,深知修史之难、做史官之险,他在《答刘有才论史书》一文中,列举孔子、司马迁、班固、崔浩等修史者所遭厄难,大发感慨说:“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天刑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而人祸却是历朝难免。

       由于帝王与权臣为掩饰罪恶而乱挥屠刀,不知有多少人因直笔写史而人头落地。然而,中国古代史官所遭受的重重厄难,并没有吓倒后来者,齐太史不畏艰险、冒死直笔写史的精神气节,代代相传。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史官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以史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以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可贵精神,秉笔直书史实,才使许多历史的真相传诸后世。

       史学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民族在滚滚岁月长河中的每一次迈步都由历史铭记,史学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历史著作是史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很多的职能,这些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史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史学的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中国古代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这一点足可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史学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记录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齐太史秉笔直书”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