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_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_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_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解释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类似句子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什么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_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解释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解释是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

出处: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释义:

       孔子说的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第一个过字:有过错(动宾短语)第二个过字:过错(名词)是谓:这才是整句: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举例子: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

词外拓展: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如下: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类似句子

       原文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解读

       知错就改不为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不过是高明一些的人,也会犯错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见他也是犯过错误的。圣人尚且如此,普通大众史是在所难免。所以,不犯错误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犯错,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冉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孔子很重视改过,并多次谈及这一问题。在《学而》0中,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在《雍也》篇中,孔子这样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其中的“不贰过"就是改过的问题。汇总这些言论,就会发现,孔子特别强调“知错就改”。也就是说,犯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是在错误中成长,还是在错误里沉沦的问题。犯了错,虚心改正,不冉犯同样的错误,以前犯过的错就不是错,甚至还会变成人生道路上的经验。但是,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却没有改过之意,死不改悔,就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最终滑向失败的深渊。

       犯错之后,应该知错就改,坚持错误,必将彻底失败。晋灵公生性残暴,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要杀人。有一天,饭菜中有一道熊掌没做熟,他就发了火,把做这道菜的厨师给杀了。晋灵公的大亚赵盾和士季都非常正直。他们看到厨师的尸体非常震惊,在了解情况后,决定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打头阵。晋灵公明白士季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来的,就故意躲着不见他。但士季并未放弃,而是步步紧逼。实在没办法了,晋灵公只好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士季听他这样说,信以为真,说:'认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晋灵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没有打算改正,依然非常残暴。于是,赵盾便屡屡劝谏。说的次数多了,晋灵公不耐烦了,居然生了杀赵盾的心。被晋灵公派去行刺的罢,把晋灵公的诡计告诉了赵盾,而后自杀了。但晋灵公依然不知悔改,又请赵盾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他的阴谋冉次破产了,赵盾被卫士救了出来。后来,晋灵公被赵盾的丿L子赵穿杀掉了。这就是他过而不改,落了个自取灭亡的下场。

       与晋灵公相反,楚庄王知错能改,取得了霸王的地位。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手下的大们纷纷劝谏,楚庄王不仅不听,还下了一道禁令,谁要是冉敢劝谏,就是死罪。大臣中有个叫伍举的,给楚庄王讲了个五彩鸟的故事,借以激发楚庄王。楚庄王明白伍举的意思,表示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家以为楚庄王要振作起来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并未见他有什么举动。于是,大臣苏从冒着被杀的危险又去劝说。楚庄王听从了苏从的建议,大力改革,撤换逢迎拍马的小人,提拔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制造武器,充实军备。几年之后,楚庄王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这两个故事,从正反两个角度揭示了“过而能改''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之后,正确的态度是承认错误,寻找原因,加以改正,以求以后不冉犯这样的错误。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什么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第一个“过”是动词,犯错的意思;第二个“过”是名词,错误的意思。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意在劝导人及时改过。

       

古人论“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唐韩《五箴》:“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周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李觏《易论第九》:“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左丘明《左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礼记·中庸》:“闻过而终礼”,

        《亢仓子·训道篇》:“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王阳明:“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

       一、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如下: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二、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扩展资料: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好了,今天关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