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谜语 成语谜语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_佛经经典静心名句100首
zmhk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佛经经典静心名句_佛经经典静心名句100首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佛经经典静心名句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佛经经典静心名句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1.有“禅意”的名字有哪些?“禅意”女孩名字大全!2.浮躁的人怎样才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佛经经典静心名句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佛经经典静心名句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1.有“禅意”的名字有哪些?“禅意”女孩名字大全!
2.浮躁的人怎样才能变得沉稳?找出原因,让自己静心、宽心、有耐心
3.关于静下心的诗句
4.如何静心消除心中杂念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5.请修佛的人帮忙解答下!!
6.佛经经典励志名句
有“禅意”的名字有哪些?“禅意”女孩名字大全!
对禅意有兴趣的可以来看一看了!我带来了禅意取名大全!现如今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当中生活,很多人还是非常追求一种慢下来的生活的,只不过最终可能还是只能有少部分人才能做得到的吧。而慢下来的生活,人们也会很喜欢“禅意”,禅意这个词一听就很有意蕴,让人联想到一片非常安静的环境,人们在这当中不急不躁,非常安逸。而也有很多人,喜欢禅意,也想要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具有禅意的名字,那么这又应该怎样取名呢?
1.禅意佛性的女孩名字
1、梵音
该名是指佛的声音,而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清彻、深满、和雅、周遍远闻;也泛指佛音,可以使人清醒、宁静的声音;女孩取名“梵音”是非常有禅意的名字,教导女孩做个内敛、与世无争、心平气和之人;梵音一名也能给女孩增添不染纤尘、宁静致远的气质。
2、清念
清字是佛经的重要思想之一,即纯洁、清白、没有杂质、清雅高尚,意指女孩可以超凡脱俗、洁身自好;念字出自于《八大人觉经》中“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意思是菩萨与常人不同,菩萨会安于贫守于道,不断追求智慧,清念一名可以指引女孩像菩萨学习追求智慧的精神和人生态度。
3、慈恩
《未曾有因缘经》中曾提到“见到人有灾厄,应当起慈心,帮助救护,令得其所”,四无量心之一就是慈心,而慈心无量无边,由此可见“慈”是佛经的重要思想之一,该字是指仁爱、和善;恩字多指恩惠或情谊,感恩、报恩一直是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女孩取名“慈恩”寓指深仁厚则、重情重义。
4、静檀
《佛经》中经常会提到“静”这个字,这里并非单指静止、静态,而是更多的倡导拥有安详、闲雅的内心,如《佛经》中常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就是教导大家要学会把心中的杂念抛在脑后,这样就会活的澄清空明、静心自在;檀字多指檀木,也用来比喻女子的嘴和脸红而香,该字可以体现女孩的姿态美好、温雅含蓄。
5、安饶
该名是出自于《妙法莲华经》中“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意思是假若闻佛所说的这种法,在漫漫长夜中,就会无畏惧,身心安隐,得到无穷的利益;家长们给女孩取名“安饶”也是希望女孩能受到佛法的庇佑和洗礼,并能从中获得人生感悟,使其活的通透、灵性;饶字多有富足、宽恕的意思,寓指女孩能富甲一方、宽容大度。
2.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名字
1.常念:佛学经典名句: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2.净思:宝宝名字寓意:意为思升净土。常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净土是很殊胜的一件事,
3.般若:宝宝名字寓意:翻译成汉文就是“智慧”,在佛教经典中“般若”是能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达到超凡入圣的智慧。
4.伽罗:佛学经典名句:《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
5.玄烨:佛学经典名句:出自《佛说无量寿经》“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
6.水度:宝宝名字寓意:水为媒,度茶,度人,度人生。
7.一巷:宝宝名字寓意:和,和则通,通则顺,顺则达;一,天人合一。
8..悦行:悦行的故事,见帕奥禅师《正念之道》大念处经析解,悦行是一开始行为颠倒,导致自己非常痛苦,最后遇到佛陀获得解脱。
9.圣寻:“圣”字代表着最崇高的,称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也指圣人;“寻”字有寻找,找寻的意思,这两个字有寻找神圣的真理之意。
10.幽释:出自《尔雅·释地》“燕曰幽州。”之中,“幽”字代表着僻静、深远、沉静的意思;“释”字代表着解说、放开、放下,也指释迦牟尼,泛指佛教,非常有禅意的名字。
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名字 女孩佛经禅意名字大全
无念、云烛、寂然、桫椤、兰因、本初、净世、道闻、壹空、虚松
观智、茂森、行足、伽蓝、空释、净无、杜衡、禅意、庄严、善慧
贤妙、圣寻、通莲、远真、莲尘、禅迦、寂空、释念、尘悟、空悔
镜缘、处尘、智深、释心、空海、净思、声篌、如是、真源、上士
全坤、如闻、伽罗、上善、禅逸、心莲、静怡、无尘、妙行、幽释
珈释、伽叶、灵修、幽释、杜衡、珈释、伽叶、灵修、空树、间解
罗什、无涯、禅与、宥杰、元空、常念、黎增、正信、禅心、一念
庄庄、如茗、净心、涟茹、昭禅、静檀、紫檀、莲荷、清念、淑君
浮躁的人怎样才能变得沉稳?找出原因,让自己静心、宽心、有耐心
100句佛语经典语录参考1、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一切皆为虚幻。
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6、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不可说。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3、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4、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15、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6、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17、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8、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9、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0、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1、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2、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4、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5、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26、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7、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8、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29、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0、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31、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32、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33、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34、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35、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100句佛语经典语录100句佛语经典语录。
36、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37、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38、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39、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40、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41、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42、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43、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佛教语录
44、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45、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46、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47、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8、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4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50、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51、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52、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
53、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54、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55、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56、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57、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58、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59、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60、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61、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62、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63、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4、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65、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66、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67、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68、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69、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70、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71、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佛经名言
72、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7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74、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75、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76、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77、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78、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79、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80、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81、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82、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83、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100句佛语经典语录素材库。
84、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85、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86、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87、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88、真心应物,不生分别。――佛教经典语句
89、真心是菩萨净土。
90、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91、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92、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93、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94、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95、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96、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97、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98、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佛语经典语录
99、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佛经经典名句
100、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关于静下心的诗句
浮躁与沉稳安静是对立的两面。浮躁的人往往没有耐心,做事不专注,容易分心,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很难成功。沉稳安静的人,富贵不骄奢,清贫能守拙,既能获得成功,又能活出真正的自我,人生顺利,生活踏实。现实生活中,越是肤浅的人,越是浮躁,急于求成,功利心太重。越是有实力的人越是沉稳安静,不急不躁,踏实努力。
在古代,生活节奏舒缓,每个人都安心而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农夫春种秋收,用的是自制的农家肥,除草全用人工,收获的粮食和蔬菜都保持天然的味道。
现代 社会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高 科技 运用于农业,产量提高了,却少了很多先前的韵味。
以前,人们会花费很长时间读一本书,慢慢领悟书中的道理。如今,很多人习惯快速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更多人喜欢读电子书,喜欢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没有耐心熟读、精读一本厚厚的经典名著。我们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匆忙,心变得越来越茫然、浮躁。
怎样才能让浮躁的心变得沉稳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浮躁?产生浮躁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变得沉稳?然后针对不同症结,有的放矢,逐一解决。
浮躁是我们的一种心态,轻浮、急躁,没有恒心,类似于心理学中提到的焦虑,只是症状没有后者严重。佛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类:客体性焦虑,即恐惧;神经性焦虑,是一种无意识的焦虑;道德性焦虑。
浮躁与焦虑这两种心态,犹如孪生姐妹,如影随形。哲学家认为,因在前,果在后。一个人心态浮躁的结果,必定有其不同的原因。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
01 生活没有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很容易见异思迁,做事容易分心,没有毅力,从而产生烦躁的心理。
管宁和华韵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起读书,形影不离。有一次,两个人一起锄地,恰好挖出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干活。华歆看见金子,非常高兴,兴奋地捡起来。而管宁一直低头锄地,对华歆的举动无动于衷。
有一次,两个人坐在草席上,专心致志地读书。窗外大街上传来阵阵马蹄声。管宁不为所动,继续读书。华歆心里好奇,放下书本,忍不住向窗外看。只见一个位高权重的高官,被许多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无比威风。华歆非常羡慕人家的荣华富贵,不由自主地感叹。
这是我们小时候读的管宁割席的故事。华韵没有目标,性情浮躁,总是分心。管宁有远大的理想,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会轻易被环境干扰。
02 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如果你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达不到心中的目标,就会产生很多烦恼,心情就会变的烦躁。
比如你的同学成绩优异,而你费尽全力,才只能考到及格。和你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考入名牌大学,而你只能进入一所很普通的大学。
你为此懊恼、烦躁,甚至自暴自弃,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别人的强项也许碰巧是你的短板。但你所擅长的,也是他们的弱项呀。
所以说,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重要。
03 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盲目嫉妒别人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只是看到了别人成功时的光环,而忽视了人家背后的努力。你的心里有些不平衡,甚至产生嫉妒的心理,心情变得烦躁。
凭什么他能成功,我却不能?他有什么了不起?唐玄奘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但他经历了千辛万苦,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很多次险些遭遇不测。
我认识的一个文友,才思敏捷,每天更新优质长文,阅读量最多的超过600多万,最少的也有十几万。他的每篇文章,都在6千字以上。有一次,我问他,这得下多少苦功,写这么多?他很平静地说,非常辛苦。
如果只是盲目嫉妒别人的成就,不从自身找原因,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烦躁,越来越找不到前进的
我们已经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一个人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接下来,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解决的办法。
01 静心
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只有静下心来,专注读书,才能改善浮躁,达到更深远的境界。唐代诗人王维,有一次在旅行途中,看到眼前开阔的江面,天上飘来飘去的白云,他不急于上船赶路放慢脚步,慢慢欣赏眼前的景色。突然间灵感爆发,想出一句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心绪宁静,不为事情繁杂的表象迷惑。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他的诗,仿佛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他的诗,富含哲理,给人启示。他是诗人里的哲学家。
静下心来,才能改变浮躁的心态,从而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变得沉稳。守住自己内心的安静,我们的汗水流在专注的领域,才能换来事业成功的喜悦。
原本浑浊的水被静置一段时间,水中的杂质沉淀下来,纯净的水被澄清。人也是一样,是是非非,黑白两面,往往左右我们的思想。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认真分辨,从容应对。
一个人在浮躁的心态下,往往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静下心来,让自己重获自信,发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一步步变得沉稳,接近成功。
浮躁的心态会遮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无暇顾及美好的景色,而一直盲目地抱怨、焦虑。让自己静下心来,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才能消除烦躁的心态。
02 宽心
心情浮躁的人往往心胸狭窄,心胸狭窄的人更容易互相攀比。从古至今,喜欢攀比是人类的特点。石崇、王凯曾经为了斗富,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
不切实际的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攀比,你会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迷失方向,离成功原来越远。
放宽心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长远的打算。不同的人,能力不同,掌握的知识量也有差异,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做到这些,心里便不会再失衡,也不会心神不定。
心宽则路宽,心宽则心态沉稳。
03 有耐心
古人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人若要成功,就要去除烦躁的心态,有耐心。
学会坚持,沉得住气,因为,我们只有不断积累,刻苦学习,才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头悬链、锥刺股的故事深入 人心。李白深受老人启发,看到老人日复一日磨铁棒,老人坚信铁棒能在自己努力下磨成针,于是李白从此不再浮躁,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诗人。
玄奘在西行取经的路上,途径玉门关时,他骑的马累死了。他只能徒步前行,在过了五座烽火台后,进入荒无人烟的沙漠,就是号称八百里流沙的大戈壁滩。
玄奘艰难前行,在走了100多里路之后,又渴又饿,于是停下来喝水。结果,不小心,把装水的皮袋掉在地上,水洒在沙子上,瞬间没了踪影。他只能咬着牙,继续赶路。5天后,体力不支的玄奘昏倒在沙漠里。
半夜,寒风吹在玄奘的脸上,他慢慢醒过来。玄奘打起精神,挣扎着继续往前走,终于在天亮的时候发现了绿洲。有了水,就有了希望。差点绝望的玄奘终于得救了。
经历半个月的辛苦,玄奘才走出沙漠,受到高昌国国王的热烈欢迎。玄奘跋涉5万多里,历时18年,带着650多卷珍贵的佛经,回到长安。长安城内欢迎他的人排成长队,把他当成凯旋归来的大英雄。
正是因为玄奘有耐心,不浮躁,才能取得真经、获得成功。
淮南子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兰花生在幽谷,独自散发清香,哪怕无人发现。小船飘在水面,不会因为没有人能乘坐沉在水底。君子做事,不会轻易改变初衷。
去除浮躁的心态,才能培养稳重的气质和精神。浮躁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而沉稳、稳重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的心态,认真思考问题,才能让自己变得沉稳,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只有静心、宽心、有耐心,才能力戒浮躁,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如何静心消除心中杂念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1.有无使人清心寡欲静下心的诗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 谁入地狱。
2.描写心静的诗句有哪些1、会静由吾心--唐 包融 《酬忠公林亭》
2、萧然静客心---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
3、对之心亦静--唐 白居易 《白牡丹 和钱学士作》
4、自静其心延寿命--唐 白居易 《不出门》
5.《幽兴》陆游
池水车初满,荆篱补已成。身闲诗简淡,心静梦和平。雁后寒鸦至,枫先桕叶赬。居然足幽兴,未叹岁峥嵘。
6.《山居十三首》蔡格
何思何虑只寂然,由来心静类修禅。一去无多路□□,直启玄关叩洞天。
7.《山中》陆游
草阁留云宿,溪桥引鹤行。身闲诗旷逸,心静梦和平。石乳无时滴,松肪彻夜明。山中足幽趣,不是傲公卿。
3.心静的古诗词心静的诗句
1、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4、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9、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1、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1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15、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16、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17、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9、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4、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2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6、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27、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2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9、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30、回首向来潇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4.关于静心的诗词1、安禅未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2、鸟穿浮云云不惊,沙沉流水水尚清。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
3、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船夜援琴》
8、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白居易《斋月静居》
9、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贾岛《寄白阁默公》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12、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其一》
13、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14、官曹称心静,居处随迹幽。——白居易《赠吴丹》
5.静下心来的优美句子1,人总是忧虑遥不可及的问题,而看不见眼前的风景。
静下心来看看眼前的大地和天空,你一定能发现属于你的多彩的生活。2,想想已经多久没能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时光了,不是凡尘琐事太多,而是想静下来的心已老,时光荏苒,你也不曾少年。
归去来兮期待再重逢。3,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
在这个浮躁散乱的年代里,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庄重而专注地做事,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少了很多优雅的东西。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4,弯得下腰,才抬得起头。终于懂得,低调安静更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真实,能静下心来不受外惑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人格的底蕴,只有静下心来才会发现,那种沁心的静美随之而来,生活安详而美妙。
5,当才华还撑不起野心的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能力还驾驭不了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定和积累。
只有拼出来的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送给自己共勉。
6,心与心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迷惑时,不妨静下心来,听听自己对爱的需求。
细心,可以让爱情长长久久;贴心,可以让爱情甜甜蜜蜜;用心,可以让爱情历久弥新;交心,可以让爱情温暖光亮;真心,可以让爱情喜悦充实;慈悲心,可以让爱情增加厚度。爱,有心最重要。
7,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那你就沉下心来历练;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那就静下心来读书。8,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静下心来反省自我,认清自我,用心地去往内心的向往方向走,拒绝外物引诱。
心境一旦开阔,感觉像变宽的河道,不因碎石小的沟壑起伏,自在向前奔流。发现岸边的如茵绿草的蓬勃,三俩野花的清幽,高低树木的浓淡。
?9,看似平静的心,其实心里早已兵慌马乱,如果不能抑制住自己的心,不妨静下心来,不要想,不要慌,幸福就在不远方。10,一个学习孤独的人先得有双敏锐的耳朵。
怎么说,就得先静下心来,才能与孤独相处,取得平衡点。天空吸收着水分,越来越蓝,蓝得醉人,那是画家调不出来的颜色。
11,有时静下心来想想,种种的不如意,正成为了打开生命的光辉领地的钥匙。不要抱怨遭遇的事都是痛苦的,要知道黑暗过后就是黎明。
12,人生是一趟单程车,一路向前,永不回头。我们每天迎来崭新的岁月,却常常在自己的蹉跎中,反复过着同样的日子。
不要怨天尤人,改变才是出路。所有人共享着同一段岁月,却在不同的选择中分道扬镳。
静下心来,找回自己。脚步向前,境界向上,人生才有希望。
13,当你的才华还支持不起你的理想时,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事业时,你就应该潜下心来历练;当你的胸襟和气量还承载你不了你的成就时,你就不要盲目的扩张。14,每一次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
只是自己当时的心不坚定而已。那么多的后悔,那么多的汗水。
夹着眼泪在心中划过。只想问自己一句,你的路是否是你心中的选择?你的努力到底值不值得。
15,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那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6.浮躁的心静下来的句子1、在浮躁的时代,没有人能静如止水。
每个人都像在水中做布朗运动的小颗粒,在热运动的海洋里,踉踉跄跄,被撞得东倒西歪。2、愿你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不炫耀,不争吵,做一个博学的人;不空洞,不浮躁,做一个丰盈的人;即便生命枯竭,亦在优雅中变老。
3、做人,做一朵倔强生命花。风雨中,学会坚守,给自己一份信念。
经历中,学会沉淀,滤去生命浮躁。4、忍得住。
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仇恨克制自己的浮躁,心平气和才能走得更远。5、在这个喧嚣、热闹、浮躁的周围世界里,他们的离去使我感到很悲凉。
6、人生中,我们有太多的烦恼与浮躁,伴随着这个夏季的炎热而来。只有晚上,风是凉爽的,心是清闲的,因而我们应懂得享受。
晚安7、我还是不够成熟,没办法为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波澜不惊地掌舵。8、现在的天气犹如我此刻浮躁的心情,一会儿晴天一会儿暴雨。
9、害怕失去你,却从未伸出手将你抓牢,时间带走了你的微笑,却抹不平我内心的浮躁。10、过分强调自己的欲望,是为聒噪;过度主张自己的嫌恶,是为烦躁;无法平息自身的迷惘,是为浮躁。
7.有谁知道关于安静,心静的古诗词名句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解: 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暗合; 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宁静状。
韵译: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 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 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 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 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 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 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 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评析:
请修佛的人帮忙解答下!!
--念经前读白话佛法有助于对治杂念,念经前先念心经消除杂念
--如何去除杂念
听众:我接触您这个法门有一年了,可是我念经的时候总是杂念特别多,精神不集中。
师父:还不好。念的好的话杂念就会很少,念得越少的话杂念越会多,刚开始念的时候杂念也会有(怎么样能够去掉呢?)多念心经,平时要多练,多念。杂念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比方说你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这个事情,然后你突然之间开始不做这个事情了,但是你过去做的事情,不断地在你现在不做这个事情的意念当中出现。举个简单例子,你孩子一直跟你生活在一起已经有三十年了,突然之间你儿子到外地去了、到海外去了,或者到什么地方了,他虽然离开你了,但是你会不会整天想着儿子啊?(是)那你的杂念就进来了嘛,这就叫杂念。因为你过去不修心、不学佛的时候,你什么事情都想,现在突然之间学佛了,让你不想,你说可能吗
--念经时有杂念的原因及应对办法
女听众:还有一个,就是上心香的时候、念经的时候也有杂念,是不是不好啊?
台长答:有杂念的话,说明你心里还不纯,说明你现在还没有修到一定的程度。你最好多加强一点心经,心经最好一天念21遍(噢,就是说多念心经,杂念就会慢慢地消除吗?)对,慢慢会越来越少的
不知道您有没有念过经文,念过心经,初学者的话我的主页简介里的微官网-初学入门-注意事项里有功课经文数量 而念诵流程里有祈求方法 要不二法门 最好加****
我的简介里有一个开示合集的链接 里面有佛言佛语的
佛经经典励志名句
如果有人只是在热诚的层面,或者再进一步在理性的层面上接受佛法而不去修习,那么,他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假如有人生病去找医师,医师给这人开出一些药。这人回家后对这位开药的医师非常尊敬,并且试着了解「这药是什么,这个药如何能帮助我?」这些虽是重要的步骤,但是这个人并不服药,那么这两步骤不能得到结果。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参考资料:
经典的佛语,就是那些与佛无缘.却又经常挂在嘴边的!
第一:佛教度化所有的众生和灭绝人类是一回事吗?显然不是.首先,佛教认为人生有许多痛苦,只要人处于轮回之中,就会有无尽痛苦.因此佛教要帮助人跳出轮回,得到解脱.而为什么人会处于轮回之中呢?是因为人对世界和自身的错误认识导致的,这就是无明.而无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认为人有我,法有我.金刚经里说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说:所谓众生,是名众生,实无众生.也就是说,你认为有一个自性不变的"我",有所谓的"人",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合和而成,也就是说,所有一切都是要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一旦条件失去,这个东西也就没有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一个实体的东西.佛教是要帮助大家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而得到解脱.因此,这个和灭绝人类种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人类","种族".你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你还没有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佛所说法,有方便和究竟之别.所谓究竟,就是佛教最终极的奥义,也叫胜义谛,第一义谛.这个是要靠自己去证悟的,语言很难准确表达.因此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佛又有方便说,就是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人群,说不一样的法.所谓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世界的根本的真实的面目是不变的, 变化的是现象,因此即使这个世界再怎么变化,其真实的本来的样子是不会变化的.佛教的说法就是遵循这个原来而来.现实情况变化了,佛教也可以随机设教,方便说法.因此不存在楼主所说的这个问题.
第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个没错,但这只是说明,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就好象所有的树种子都可以成长为树木一样.但是如果种子没有水分,土壤,阳光,养料等条件,永远也不会成长.人也一样.虽然有都有佛性,但是还是需要去修习,不然永远不能成佛.所以佛教的僧众才要向众生宣扬佛法,让人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最后,我感觉楼主缺乏一些佛教的基础知识,因此我的回答,未必能让你满意.我向你推荐一本台湾释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是一本小册子,很薄.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相信你看过之后,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解释.另外,我对佛教也有很浓厚的兴趣.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加
1.佛是教人向善的,把谁带到极乐世界并不是佛的真正目的。再说了,去了那个极乐,处处都是快乐,还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快乐,如果没有痛苦作为对比,那又如何称之为快乐呢,所以我觉得,过好我们现实的生活,把身边的人关心好了,把该做的工作做完了,每天都用一张笑脸去迎接早晨的太阳,那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就是极乐。
再者,佛度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度,正像这世间有好有坏,有正有邪,有苦有乐,有阴有阳,有黑有白,有高有低。也有佛度不了的人的,既使所有人都信佛了,我想大家怀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吧,那结果也自然不同。
2.佛法也好佛教也好,都是人的脑袋想出来的,如来佛祖也是佛的人间形式,所以他那时也是人,所以他传播的佛法当然就和现实人的道德观,思想观大体接近,不然人们如何才能接受他呢。佛教因为它的教意是让人往美好的方向上走,也迎合了当时人的心态,所以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范。只是到了不同的地域,多多少少的都会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以及领导者思想都溶到佛教主当中,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流派和分枝。发展到了今天,出现了楼主所说的现像,这并不能怪佛祖,要怪只能怪我们这些现代人类,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吗,人想自取灭亡佛能挡得住吗,为了资源和生存人可以失去本性,面对金钱人可以丧心病狂,现在还有把寺院当成经营场所的,他们把佛放在了什么位置呢,他们必然有他们的果报,只是他们目当短浅看不出来而已。我们也不去和他们打交道,我当我们的正常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3.一切生命都有佛性,那只是说生命都是平等的,让我们珍惜自已爱惜别人,可并不是说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佛,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不要总梦想可以加入佛的行列,我们的资格差远了,我们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资本吧。即便是所有的生命都能成佛,那也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须要进步和发展,就像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思想都进步成这样了,怎么也可以做到静心的修行呢。再说了,我也没看着哪个僧人出去度人啊,他们自已都没弄明白呢,可能会有真人度人的,只是他们在等待机缘呢。
楼主不要想得太多,事事都顺其自然,不要给自已找不必要的烦恼,过好眼前的生活。
1.他想把世界上所有人全度化了? 那地球上不就没有人类了,一个种族不 就灭绝了吗?那就不会再有人类了,这与寻常伦理不符合啊!
答:世人有欲望,放不开尘世,绝对不会全部都信佛的。凡人永远都会存在。
2.都说现在修佛 是依法不依人?那释迦摩尼在创建佛教的时候 创建的佛教怎么能和现在的一切都符合呢? 如果不符合现在的伦理道德,那我们还要不要遵守?
答:当时的佛法确实在现在过时了。过时的原因是现在时代更复杂了,人不是简单就释迦摩尼在世时的那点欲望了。现在更难修炼。 但是佛法的核心是不变的,“戒去世间一切欲望”,这个核心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失的,但是修炼的环境和方法,得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调整。我不知道你具体指的是什么不符合,有机会可以切磋一下。
佛经说 一切生命都有佛性的! 那为什么所有的僧人大多去度化人?
找个蚂蚁洞天天对着蚂蚁洞讲经 不就好了吗?
答: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能够修成佛。
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假设一个人饥寒交加,但是有柴有肉,首先要劈柴烧火取暖,暖了以后呢,然后就继续烤肉吃,这样就饱了,饱暖都解决了,突然发现少了什么,然后就用剩下的木头雕成神灵然后拜呀拜,宗教随着这些木头石头的雕刻物就产生了
这样吧,有本书叫《佛教起信与入门》,很适合爱以科学精神了解事物的人认识佛教,这本书写得一点不枯燥,可读性很强,看看吧,你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解答。
这本书网上很好找。
个人拙见:
1.首先假设人类全都渡化了 那也只是这个世界的人类的精神层面的升华,而不是人类的灭绝,人类只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时的世界便是佛家追求的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达到了佛家的大圆满境界.这也就是修成正果.
2.其次人类迥异的性格构成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信仰,信仰支撑了宗教的起源,发展,和振兴,因为人类自身的不同,才有了追求上善,宁静的道教,致力于渡化世人,宣扬众生平等的佛家和渴望成为真主安拉使者的伊斯兰教,以及追求平等真挚的基督教...每个宗教的诞生都意味着信仰的不同;同时并不是每个教徒都能抵制周围的诱惑而遵守宗教本身的教义,如果你不能让世界上的人拥有相同的性格,那你就不能让阿弥陀佛渡化世上所有的人,总会有人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对于这类人阿弥陀佛只能加以帮助点化,并不一定会真正的渡化.
3.佛教教义创始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类的思想观道德观,都会与现代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修佛者自身的思想境界的要求应当是一样的,佛教不会在伦理道德上与当代社会有所冲击,因为佛教是以一颗慈悲心为中心的,慈悲为怀将是佛教发展的永恒的主旋律,这点即便是小乘佛教上也不会有所反对.
4.一切生命都有佛性的:人为万灵之首,当佛祖渡化人类后再由人类渡化万灵
的说法。末学最近在我空间中也在连载这部书《佛教起信与入门》特别适合学过科学而不懂宗教的,而回答者:nagasri - 举人 四级所说到的那本《正信的佛教》还是要有一定宗教认识才能看懂的……
就《佛教起信与入门》的相关内容,末学试解答如下:
1、佛渡的是众生的苦,而六道轮回生生不息,苦亦不断。而六道轮回是怎么产生的?就是“无名妄动”产生的,也即“痴”。本来一切都是美好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痛苦,没有欢乐,我们都是“神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产生了痴,痴就产生了六道和世间,我们每个个体也就随之产生了。不论生在天道还是人道、畜生道都是有苦,只是苦多的苦少罢了……痴重的就越往下生,而痴轻的就往上生了……而有了痴就会有“四劫”,同样宇宙也会有灭亡的那一天,我们到时候又是从头再来一遍。而得福报,痴小的可以往生别的宇宙世界,可是多数有情众生还在痴中,等待新的“四劫”到来继续受罪。佛渡我们出了这个世界当然是好事了,和灭绝人类无关,因为人迟早都要灭绝的,而生为人的“神识”确实永远不会自动跳出六道的,人灭绝了,还会出现新的生物取代人类,我们的神识照样要轮回新的生物中……
而且也佛不可能渡完世人,因为佛只渡有缘众生,无缘的永远也渡不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缘的,看看现在有多少信佛的,就知道了……
2、佛在创教之初的戒律较少,主要经典看《大藏经》阿含部中的经典,其他的都是后人为了潜心修佛而自己制定的戒律……
要是遵循古法,没有什么不符合现代现在伦理道德的……当然这里的伦理道德还是通用的传统道德,而非某些个别人的道德……
比如,以前邪*是重罪,而现在未婚同居,一个人可以有多个性伴侣的“新道德”确实不符合佛家道德。但是,现代不少人认为很符合现代人性道德,所以对于此种“新道德”不好评价……
3、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也是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听懂佛经的,而佛经只是某些生灵才能听到,人是其中一种。另外,修行如果确实达到极高地步的话,就能知道其他众生的“语言”,这个像心灵感应一样。
可是能修到这种神通的人极少,就是佛陀在世时,也没有几个弟子能修得此神通,更何况现在佛灭已经2600多年了……而像地藏王菩萨就是有这种神通,他能听懂地狱众生的语言,而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是,我们普通人恐怕连地狱界都见不到,因为没有天眼通可看,更何况所谓能听懂地狱众生的语言了……
另外,六道有渡化的难易程度,其中以我们人道众生最好渡化,也最容易成佛,而天道的众生要难一些,天是很大的,越往上层天,生灵越干净,福报也越大,但是渡化难度也越高,而渡化阿修罗、地狱等就要更难了,像蚂蚁这种畜生道的生灵是痴迷最重的,属于特别难以渡化的。像地藏王菩萨能渡化地狱众生就已经是大菩萨了。而如果要渡化畜生道众生的话,起码修行要和地藏王菩萨相当,或者更高一些,但是,现在能修得阿罗汉果位就不错,哪里还能成菩萨的?
所以渡化好渡化的就要快一些,而渡化听不懂佛经的,当然要难一些了,这些渡化别道众生的工作,要首先自觉了,自己觉悟了,就自然具有种种神通,看机缘就能渡化别道众生了……
参考资料:
佛教起信与入门1、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2、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4、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5、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9、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10、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1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2、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3、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5、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6、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7、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8、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9、真心是菩萨净土。
20、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1、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4、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5、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6、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27、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8、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9、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32、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3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34、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3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6、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37、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8、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39、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0、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佛经经典静心名句”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