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_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视频

zmhk 2024-05-07 人已围观

简介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_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视频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的讨论,我

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_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视频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谁知道汗牛充犊的典故?

2.四字成语的意思和故事

3.牛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4.成语故事

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_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视频

谁知道汗牛充犊的典故?

       我只知道这两个~~~

       词 目: 汗牛充栋

       发 音: hàn niú chōng dòng

       近义词: 左图右史、不计其数、浩如烟海

       反义词: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藏书非常多

       释 义: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 处: 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示 例: 世传养生术,~,行而效者谁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词 目: 汗牛充屋

       发 音: hàn niú chōng wū

       近义词:

       反义词:

       用 法:

       释 义: 形容藏书非常多。同“汗牛充栋”。

       出 处: 清·方东树《〈切问斋文抄〉书后》:“非要非玄,而冗长并录,是《书》不止百篇,《诗》不止三百。非惟汗牛充屋,不能尽载,且适以罔道迷人。”

四字成语的意思和故事

       典故出处:清·方东树《〈切问斋文抄〉书后》:「非要非玄,而冗长并录,是《书》不止百篇,《诗》不止三百。非惟汗牛充屋,不能尽载,且适以罔道迷人。」 成语意思:同「汗牛充栋」。 成语注音:ㄏㄢˋ ㄋㄧㄨˊ ㄔㄨㄙ ㄨ 通用拼音:han niu chōng wū 拼音简写:HNCW 使用频率: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汗牛充屋,作谓语、补语;形容藏书非常多。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近义词:汗牛塞栋、汗牛充栋、汗牛塞屋

牛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 四字成语故事的启示+解释

        成语词条: 一叶障目 成语发音: yī yè zhàng mù 成语释疑: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后人解释此语时,以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最为有趣。他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说,楚地住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于是他去找荫蔽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一片螳螂藏于后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了。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试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突骗他道:“这片叶子荫蔽住你了,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立即被商人将他抓住交官了。县官一听案情,早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笑话毕竟是笑话,不过,以夸张的笑话比喻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类似举措,讽刺不看整体,以偏盖全却非常合宜。

        挂一漏万挂:钩取,这里指说到,提到;漏:遗漏。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屈一伸万伸:展开。能屈服于一人,才能凌驾于万人之上。比喻心胸宽广,能屈能伸。一波万波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同“一波才动万波随”。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一本万殊本:根源;万:许多;殊:不同。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其实本源同一。比喻事物万变不离其宗。一彻万融犹言一通百通。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一贯万机贯:贯穿。把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一举万里比喻前程远大。同“一举千里”。一切万物宇宙间所有的事物。一日万机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公务。形容公务繁忙,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一日万几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

2. 四字成语及意思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假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

3. 求五十个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和五十个成语的意思不要重复,

        五十个成语的意思:和蔼可亲—— 性情温和,态度亲切唉声叹气——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按兵不动—— 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黯然失色—— 阴暗的样子慷慨激昂—— 形容语调高亢有力,情绪激奋昂扬飞扬跋扈—— 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喻指意气举动骄横放肆纵横捭阖—— 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略见一斑—— 喻指大致看到了事物的某个方面,斑:斑纹有口皆碑—— 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碑:纪功碑.并行不悖—— 彼此同时进行,不相妨碍白璧微瑕—— 洁白的玉上有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还有小缺点,含有美中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筚路蓝缕—— 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刚愎自用—— 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鞭长莫及—— 本意为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喻虽有力,力量亦达不到明辨是非—— 明确地分辨是与非.形容判断力强按部就班—— “按”本作“案”.部:门类.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别出心裁—— 独出巧思,不同流俗层出不穷—— 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没有穷尽为虎作伥—— 为老虎引路的鬼.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得不偿失—— 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瞠目结舌—— 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时语塞.形容惊骇的样子纵横驰骋—— 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放开马快跑.形容往来奔驰,没有阻挡,也指英勇战斗,所向无敌相形见绌—— 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 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穷奢极侈—— 极端奢侈,也说“穷奢极欲”鞠躬尽瘁—— 不辞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措手不及—— 来不及处理.披星戴月—— 披星光,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或昼夜赶路,辛劳奔波虎视眈眈—— 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攫取赴汤蹈火—— 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中流砥柱—— 黄河中的坚强柱石.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穷兵黩武—— 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出尔反尔—— 原指你怎么对人行事,人也怎么还报你.现多指反复无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流言蜚语—— 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发愤图强—— 振作起来,谋求强盛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釜(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决不后退.比喻决心战斗到底肺腑之言—— 谓由衷而发的真话名副其实—— 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重蹈覆辙—— 重新沿翻车旧辙走,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言简意赅—— 语言虽精练简洁,但已概括要义亘古未有—— 从古到今从未有过如鲠在喉—— 像鱼刺卡在嗓子里沽名钓誉—— 以不正当的手法博取名誉事必躬亲—— 凡事都亲自去做蛊惑人心—— 使人心意迷惑顾影自怜—— 顾盼自己的身影,独自可怜叹惜.形容身世悲凉、失意阴谋诡计—— 想达到某种目的的坏计谋、巧妙的策略或狡猾的计划;尤指不怀好意或应受指责的奸计短小精悍—— 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后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队伍人少但强而有力引吭高歌—— 放开喉咙高声歌唱一丘之貉—— 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老奸巨猾—— 深历世故,十分奸诈狡猾的人。

4. 四字成语小故事(急)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

5.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50个

        1.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积重难返 :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3.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4.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5.济济一堂 :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6.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7.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8.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9.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10.矫枉过正 :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11.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12.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13.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14.久假不归 : 长期借去,不归还。

        15.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16.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17.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18.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19.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2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1.临渊羡鱼 :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22.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23.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24.门可罗雀 :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25.门庭若市 :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26.面目全非 :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27.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28.沐猴而冠 :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29.暮鼓晨钟 :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30.南辕北辙 :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31.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32.泥沙俱下 :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33.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34.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

        35.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36.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

        37.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8.期期艾艾 :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40.前事不忘 : 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41.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42.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43.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44.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45.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46.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47.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48.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49.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50.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成语故事

        有关牛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在中国,经常会强调牛劲,要有些牛的精神。以下就是我分享有关牛的成语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牛的成语故事1:汗牛充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栋的故事延伸

        注音hàn niú chōng dòng

        出处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又作《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解释栋:栋宇,房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

        用法作谓语;含褒义,形容藏书非常多

        近义词左图右史、浩如烟海、汗牛塞屋

        反义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例句这位老先生藏书之多,用汗牛充栋这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汗牛充栋点评

        我们常说人要多读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哦,书中有许多我们不曾见识过的,心中向往的,有的人善于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从别人的书中,我们能看到别人的人生是怎样的,从而一些好的经验也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实践,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小朋友们,平时要多看书,多读好书哦!

牛的成语故事2:目无全牛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目无全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ù wú quán niú

        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人的技艺纯熟。

        近义词鬼斧神工、胸有成竹、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例句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目无全牛点评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讲过,同学们回去一定好好预习功课。小朋友们有没有乖乖按照老师说的做呢?就像故事中宰牛一样,练习的次数多了,就能摸清门道了,再宰牛就得心应手了。如果小朋友们都能提前预习功课,第二天上课你就会觉得容易多了,每天再做好复习工作,期末考试就轻松多了,所以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偷懒哟!

牛的成语故事3: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故事延伸

        注音duì niú tán qín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近义词无的放矢 牛嚼牡丹 鸡同鸭讲

        反义词有的放矢

        例句对目不识丁的文盲,谈文艺创作,无异于~。

对牛弹琴点评

        牛是听不懂高雅的音乐的,所以公明仪对着牛弹琴,又怎么可能得到牛的反馈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牛的成语故事4: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变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九牛一毛的故事延伸

        注音jiǔ niú yī máo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解释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渺小、轻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微不足道

        近义词沧海一粟、一丝一毫

        反义词不计其数、举不胜举

        例句成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你那点九牛一毛的功劳就别提了。

九牛一毛点评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任凭谁都是不愿意忍受这种酷刑的,但是司马迁忍下来了。他知道每个人最终的宿命都是死亡,但是死的轻重意义却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所以即便痛苦到了极点,他也坚定的要完成《史记》。我们要向司马迁学习,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牛的成语故事5:卖剑买牛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卖剑买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ài jiàn mǎi niú

        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解释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比喻改业归农或弃恶从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停止战争

        近义词偃武修文、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反义词投笔从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例句王将军战争后~,种豆南山,无疾而终。

卖剑买牛点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故事里的百姓们开始改做农业,家家都有收成,都能把日子过的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样你的兴趣能支撑你走下去,哪怕遇到困难,你也不会轻言放弃,这样多好呢!

牛的成语故事6:散马休牛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无度,百姓怨声载道。

        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马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散马休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sàn mǎ xiū niú

        出处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散马休牛,载怀偃伯。南朝·陈·徐陵《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

        解释指不兴战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后

        近义词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归马放牛

        反义词穷兵黩武

        押韵词众毛攒裘、声气相求、付诸东流、撞破烟楼、公报私雠、嫉贪如仇、缓带轻裘、轩鹤冠猴、以儆效尤、黑貂之裘

散马休牛点评

        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地区,但我们知道世界并不和平,有的地方还在战争,许多小朋友还在深受战争的苦难。看到新闻中那一张张无助的脸庞,我们也感到痛心。真心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

;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成语典故(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 篇1

        食不甘味

        战国后期,有齐、秦、楚、燕、韩、魏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

        释读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或身体不好,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成语故事 篇2

        异曲同工

        西汉时期有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以词赋见长,司马相如是汉景帝时期的人,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扬雄是汉成帝时人,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主张修政。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出处唐朝·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释读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成效。

 成语故事 篇3

        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成语故事 篇4

        出人头地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成语故事 篇5

        半夜鸡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成语故事 篇6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

 成语故事 篇7

        管中窥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故事 篇8

        当务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读孟于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成语故事 篇9

        江郎才尽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出处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释读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文思渐衰竭,本领渐尽。

 成语故事 篇10

        学富五车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政治的动荡,引起了学术文化的变化和进步,私人讲学也开始兴起。私人讲学,把知识传授给统治阶级的下层以至民间,打破了贵族和史官对于知识的垄断,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私人藏书的出现。最早致力于私人讲学的的孔子,他那里就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战国时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新的著作。相传苏秦有书数十箧,著名的哲学家惠施“其书五车”,形容学识丰富的成语“学富五车”就是由此而来

        而竹简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纪的东晋。

        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著书说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如:老子、庄子、孟子、孔子、孙子等。

        成语“学富五车”中的五车其实就指五车竹简书。

        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都是称誉学识渊博的。学识怎样用车载量呢?原来这里有两个典故。

        我国古人已开始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方”,又称“犊”。

        “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学五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学富五车”的典故,反映了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

        “八斗”是南朝谢灵运称颂三国魏国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见无名氏《释常谈》)看来,谢灵运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以后,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喻作文采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可叹》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天管,用尽陈王(即曹植)八斗才。”在这里,诗人借用了“才高八斗”这一典故。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